在剛剛結束的第九次全國煤炭工業科技大會上,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了《煤炭工業“十四五”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》。《意見》全面總結了“十三五”煤炭科技取得的顯著成就,分析了新發展階段煤炭科技面臨的新形勢、新任務。因此,編者摘取了反映煤炭行業發展的一些代表性數據,以期對廣大從業同仁有所裨益。
01、到“十三五”末,中西部主要產煤區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越發凸顯,晉陜蒙三省(區)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超過70%。
02、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實現了明顯好轉,2020年全國煤礦平均百萬噸死亡率為0.059,比2015年下降63.6%。
03、2016年以來,全國累計退出煤炭產能10億噸,淘汰關閉了大批煤礦。
04、“十三五”以來,全國已建成500個左右智能化采掘工作面。
05、2020年,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56.8%,比2019年下降了0.9個百分點。
06、截至2020年底,全國累計退出煤礦5500處左右,退出落后煤炭產能1Gt/a以上,安置職工100萬人左右。
07、2020年,西部地區煤炭產量2.33Gt,占全國的59.7%。中部地區占全國的33.4%,下降了1.4個百分點。東部地區下降了2.3個百分點。東北地區下降了1.3個百分點。
08、2020年,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6.6%。內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新疆、貴州、山東、安徽和河南8個省(區)煤炭產量超億噸,原煤產量共計3.5Gt,占全國的89.7%。其中,晉陜蒙三省(區)原煤產量2.79Gt,占全國的71.5%。
09、截至2020年底,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4700處以下、平均單井產能提高到1.10Mt/a以上。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全國煤炭生產的主體。全國建成年產1.20Mt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處以上,產量占全國的80%左右。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52處,產能820Mt/a。年產0.3Mt以下的小煤礦數量下降到1000處以下。
10、2020年,原煤入洗率達到74.1%,比2015年提高8.2個百分點。
11、到2025年,在建煤礦質量認證通過率超過85%,優質工程比例達65%,非煤礦山和工程建設市場份額擴大。
12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國內煤炭產量控制在41億噸左右,全國煤炭消費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,年均消費增長1%左右。
13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全國煤礦數量控制在4000處以內,大型煤礦產量占85%以上,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97%以上;建成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00處以上;建成千萬噸級礦井(露天)數量65處、產能超過10億噸/年。培育3~5家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煤炭企業。
14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90%左右,掘進機械化程度75%左右;原煤入選(洗)率80%左右;煤矸石、礦井水利用與達標排放率95%以上。
15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煤炭行業人才占比提高10%以上,本專科學歷占比達到45%,工程技術人員比重顯著提升。
16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內蒙古東部(東北)、云貴基地:穩定規模、安全生產,區域保障。煤炭產量分別穩定在5億噸/年、2.5億噸/年左右,提高區域煤炭穩定供應保障能力。
17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冀中、魯西、河南、兩淮基地:控制規模,提升水平,基本保障。煤炭產量分別穩定在0.6億噸/年、1.2億噸/年、1.2億噸/年、1.3億噸/年左右。
18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晉北、晉中、晉東、神東、陜北、黃隴基地:控制節奏,高產高效,兜底保障。控制煤炭總產能,建設一批大型智能化煤礦,提高基地長期穩定供應能力。晉北、晉中、晉東基地煤炭產量控制在9億噸/年左右,神東基地控制在9億噸/年左右,陜北和黃隴基地控制在6.4億噸/年左右。
19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新疆基地:科學規劃,把握節奏,應急保障。超前做好礦區總體規劃,合理把握開發節奏和建設時序,就地轉化與外運結合,實現煤炭梯級開發、梯級利用,做好應急儲備和能力保障。“十四五”期間煤炭產量穩定在3億噸/年左右。
20、到“十四五”末,寧東基地:穩定規模,就地轉化,區內平衡。煤炭產量穩定在0.8億噸/年左右。